小S(化名)是小學三年級學生,小一時父母已開始察覺兒子較活躍和不喜歡讀書,上課時不專心,一時跟同學交頭接耳,一時玩弄桌上的文具;小S亦有一些頑皮的行為,例如把水倒進同學的書包。放學後,小S不願做功課,常用不同藉口拖延,一小時的功課,往往花上三至四小時才完成,又經常遺失文具、通告和練習紙,結果成績每況愈下,經常被父母和老師責罵。
小S變得缺乏自信和脾氣較暴躁,經老師的勸告,父母帶小S看醫生。
診斷為「專注力不足過度動症」,接受了藥物治療和參與專注力小組訓練,小S的徵狀明顯改善,成績有所提昇,亦變得有自信和開朗。
「專注力不足過動症」的病徵普遍在十二歲前已經出現,發病率大約為百分之三至五,男孩子的發病率比女孩子高約四至六倍,而且出現較多行為上的問題,與人相處時容易產生磨擦,而女孩子則較多出現專注力不足的徵狀,影響學業成績。
「專注力不足過動症」主要有三大病徵:過度活躍、衝動和專注力不足。
過度活躍的徵狀包括坐立不安,在上課時離開坐位,經常四處奔跑,參與活動時不能夠保持安靜,時常表示得十分活躍和說話太多。
衝動的徵狀包括問題還未問完已把答案說出,常常干擾他人的對話或活動,亦不能耐心地守秩序排隊或輪候。
專注力不足徵狀包括在學習時常常犯一些輕微的錯誤,在遊戲或做功課時不能集中精神和留心聆聽對話,不能夠跟從指示去完成功課或遊戲,缺乏解決困難和組織能力,會逃避或不願意去參與需要專注力的活動例如做家課;容易失去一些遊戲或學習時需要的東西,例如玩具、家課、鉛筆、書等。小朋友亦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和比較善忘。
現時已有藥物有效地減低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徵狀,再加上行為治療、專注力小組訓練和社交技巧訓練,便可大大改善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社交技巧。
董富賢醫生 精神科專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