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失控、曳曳,不少父母都會用”Timeout”的方法將孩子隔離,讓大家也可藉此冷靜一下;相比起打罵,Timeout無疑比較好,不過若稍不留神,有機會令孩子的行為惡化,以致在管教上愈來愈麻煩。
1.孩子覺得自己很差
Timeout易令孩子覺得自己很差,才被孤立起來,以致討厭自己,影響自尊。正如《Time-In Parenting》作者Otto Weininger所言:「將孩子送走,只會令孩子再次肯定『自己確實好差(badness),卻解決不了問題……」
2.未能學會調節情緒
最有效令孩子平靜下來的方法,是父母能提供一個被接納的環境/訊息(holding environment),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失控/扭計是被父母所明白、體恤的,而且還可以有辦法去改善。相反,單單等孩子自己冷靜,卻不能讓他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,易重蹈覆轍。
3.孩子感到被遺棄
當孩子發脾氣/失控時,也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,這時父母應學習協助孩子冷靜下來;而Timeout易發出一個錯誤訊息:爸媽只喜歡開心及乖孩子,至於孩子不好的部份如發脾氣、喊、淩亂、固執……等,是不會被父母接納的。被遺棄的感覺自然而生。
4.幻想更多負面情緒
親子間無論出現甚麼衝突,父母也必須重申那份不變的愛,如:「媽媽雖然不認同你今天發脾氣的行為,好嬲,但你要知我仍然好愛你……」但Timeout往往缺乏這方面的肯定,易令孩子感到面目無光,在被孤立時更可能幻想出更多負面情感或想報復。
5.問題始終須解決
要問題得著解決,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共同合作方能成事。但Timeout只是將問題擱在一旁,問題依然存在;相反更破壞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繫(bonding),缺乏聯繫對解決問題晶結毫無幫助。始終,細心聆聽(listen)是解決、了解(try to find out)、互相調節改變(change)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及精要。
文:Az媽 圖:Aziza Lo